当前位置: 主页 > 博睿动态 > 公司动态 >

博睿喻波院长受邀第26届高交会“湾区企业及产学研合作百人论坛”,做主题分享

未知 大力哥 2024-12-01

 
2024年11月15日,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湾区企业及产学研合作百人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南科创产学研交流中心、深圳报业集团主办,中南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商报、格林美、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吸引了百余名产学研园区、科技企业、投资公司负责人和专家到场参与。
 
博睿产业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常务会长/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首席物联网专家喻波、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北大科创园总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邓仲明博士,受邀出席论坛并分别做主题分享。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湾区企业及产学研合作百人论坛以“推动湾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合作”为主题,聚焦湾区产学研相关政策、合作案例、产业合作平台、创新联合体、出海联盟等话题,旨在搭建一个“政-产-学-研-资”贯通的一体化交流平台,促进大湾区产学研合作,推动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南科创产学研交流中心主任任恩邦在致辞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科研成果是重要动力,助力产学研合作协同,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经济高质量发展。“希望本次论坛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湾区紧密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各方交流合作,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任恩邦说。



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俞书宏,北大科创园总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邓仲明,格林美(深圳)超级研究院院长华文超,联合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贾登尧和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常务会长喻波五位嘉宾进行了主旨演讲。他们围绕产学研概况及远景、产学研实践经验、新能源产业创新实践、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智能制造如何赋能产学研高质量发展的话题,进行深入且专业的分析。

 
      博睿产业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北大科创园总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邓仲明,做主题分享《北大科创园的产学研之路》
 
      在邓仲明看来,如今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最开始的资源驱动,到金融驱动,到技术驱动,再到如今的知识驱动,驱动力更加趋向源头,如此一来高校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邓仲明表示,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科创园运营经验,表示以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创新项目没有找到自己的受众。“科技,其实是科学知识加技术,那么高校和学者,一定是更擅长科学的知识。”邓仲明说,至于技术面向的用户、目标人群的痛点,这些需要交给专业的市场化运营主体。
 
      因此,邓仲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通过大学和地方的对接,了解真正的市场需求;二是建立“高校研发能力+社会专业团队”合作进行共创的创新联合体,改变以前大企业牵头的传统模式;三是需要耐心资本,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长期的坚持,这个观念要更加普及。
 
      最后,邓仲明强调了产学研产业链中“中试”环节的重要性。结合北大科创园的孵化案例,他认为以科创园为代表的一系列孵化机构可以聚焦中试环节,整合中试资源,创新“大学+实验室”的发展模式,以专业化、全周期的优质孵化服务助力企业和人才的成长。
 
 

 
      格林美(深圳)超级研究院院长华文超,做主题分享《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产业创新与实践》
 
      “新能源车的报废周期大概是 6 到 8 年,我们预计到 2030 年,退役电池的报废总量将达到 350 万吨,那么整个市场将会超过 1, 400 亿。”华文超表示,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进入了新能源车电池回收赛道,营业范围涉及废旧电池回收的已超过 14 万家。面对如此激烈的行业竞争,华文超以格林美的业务模式为例,认为电池回收企业除了要走正常商业模式以外,还要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
 
      立足这一出发点,格林美提出了“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概念,涉及废电池回收、回收之后的电池包再造、梯次利用和废物处理等环节。据介绍,格林美不光从消费者手中回收新能源汽车,还从联合电池厂回收废弃电池,联合正极厂回收正极材料,经过再加工之后再提供给下游客户。如此一来,形成“废旧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再生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随后,华文超又介绍了公司在电池包材回收、再造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电池包的智能化拆解、除胶剂研发以及电池零部件的修复技术等。华文超表示,自己作为格林美(深圳)超级研究院院长将持续注重核心技术的迭代发展,希望能与更多高校科研团队达成合作,以技术创新驱动环境保护。
 
 

 
      联合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贾登尧,做主题分享《响应“经济双循环”,扬帆出海新启航》,呼吁在场金融机构与企业积极响应“经济双循环”政策,重视海外资本与出海战略。
 
      “十几年前,我们用摩托罗拉、诺基亚的手机,开丰田、本田车,但今天,我们用华为、oppo、vivo,开比亚迪、蔚来、小鹏。”贾登尧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例,展示出“中国制造”在这十几年间的飞速发展。不光是中国人,外国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贾登尧认为,海外人民的生活也在被中国的文化、品牌包围,中国短视频、短剧持续文化输出,基建、高端制造产品、高端装备、智能家居品牌纷纷走出国门,在 2023 年,中国的新能源出口成为全球第一。“中国制造,已经变为中国创造。”贾登尧说。
 
      因此,在贾登尧看来,现在仍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风口在海外,我们需要转变眼光、转变思想。”出海,意味着全球的资源共享、人才共享、资本共享、资金共享、市场共享,意味着可能性的扩张。“通过出海,我们赚取全球资本,然后反馈来解决国内的就业,然后再孵化发展中的企业,让企业再成长、壮大、出海、上市、再获得全球的资本,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经济的闭环。”贾登尧最后表示。
 
 

 
      制造是产学研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智能制造则是制造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流发展方向。智能制造如何赋能产学研高质量发展?博睿产业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常务会长、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首席物联网专家喻波,做主题分享《智能制造赋能产学研高质量发展》,为大家详细解析了其中的动力机制,并提出问题与建议。
 
      智能制造对产学研有哪些影响?喻波认为,在产业方面,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让生产流程进一步优化;在学术方面,智能制造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理念,促使科研人员能够借助智能设备、大数据分析技术更精准得开展各项研究;在教育方面,智能制造的普及将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制造人才。
 
      但是,喻波紧接着指出,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仍需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目前,中国制造业正根据“十四五”的规划稳步发展,“灯塔工厂”、“黑灯工厂”不断普及,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日益增加,5G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显著提升……
 
      在以前,传统的产学研模式一般分为线性合作模式、联合研发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在智能制造业的不断赋能下,业界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喻波指出,目前深圳正积极推动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转化效率。
 
      喻波在演讲中指出,当前产学研面临的主要问题聚焦在技术融合与应用的难度、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的速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程度、标准制定与协同发展的精度四个方面。因此,他希望能够持续推动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升级,尤其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为产学研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南方科技大学、北大科创园、深圳联合企业集团、深圳发烧时代科技公司、广州友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东莞市国家商会等组织代表进行了专题研讨。嘉宾们围绕“政产学研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等话题展开讨论,发言者们纷纷以自身为出发点,结合实践经验,对产学研协同的经验倾囊相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诉求。


论坛现场,中南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报业集团、深圳联合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北大科创园等单位还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中南科创协同创新联合体。未来,联合体成员单位将共同筹备规划出海联盟,推动湾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关于博睿产业研究| 联系电话:0755-28710002 13713772583 | 联系邮箱:286157500@qq.com| 客服QQ:286157500

博睿产业研究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7342粤ICP备2021060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