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博睿动态 > 产业动态 >

数字经济系统建设② | 产业大脑破题高质量发展 探索行业转型新路径

未知 大力哥 2024-03-25
数字经济系统建设② | 产业大脑破题高质量发展 探索行业转型新路径




    数字化改革是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作为数字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和“浙企”系列重大应用,打造一批多跨应用场景。9月29日起,宁波市经信局开设《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专栏,集中展示一批典型系统应用案例,进一步发挥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进数字化经济发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提供了新的动力。

近年来,宁波紧抓数字化经济发展机遇,多维度发力,数字经济发展已位居全国前列。在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宁波致力于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业务场景,推动产业数据汇聚共享,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大脑的建设如火如荼。

在2021年5月浙江省经信厅组织的行业大脑“揭榜挂帅”答辩中,宁波市成功揭榜化工、家电、服装、文体、模具等5个行业产业大脑的建设。此外,宁波慈溪参与绍兴新昌牵头建设的轴承行业产业大脑。

1、绿色石化产业大脑赋能石化行业

优化升级

绿色石化产业是宁波的优势产业,也是宁波重点打造的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产业规模位居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前列。原油加工量、成品油、ABS、PTA、MDI、聚丙烯等多种石化产品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然而,宁波距离培育成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仍有些许差距。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促产业融合发展是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而绿色石化产业大脑正是宁波打开绿色石化产业发展之门的 “金钥匙”。

据镇海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色石化产业大脑由宁波市级牵头,镇海区联合浙江中控、浙江蓝卓具体承担建设任务。截至2021年8月底,绿色石化产业大脑1.0版已经上线。

据悉,目前绿色石化产业大脑企业侧已经推出物资联储联备、设备管理、产业地图等11个应用场景,包括产业生态、新智造应用、共性技术和服务集成四大板块。政府侧主要包括集成应用场景、业务协同和四个体系3大板块,已经有园区管理、能源消耗、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等7个应用场景上线到浙政钉。

平台接入方面,前两批22家试点园区平台数据已经全部接入产业大脑,园区数据接入率不断提升。

此外,镇海区经信局也正大力推动应用场景推广。物资联储联备应用已在45家企业使用,已通过平台实现联储联备业务132笔(次),上线共享仓功能,助力企业实现闲置物资共享。设备管理云化应用方面,现已和镇海3家化工企业正式签订应用场景部署实施合同,开展设备管理云化应用的实施和培训工作。此外,智能制造诊断应用已接入浙江省新智造公共服务平台的智能制造诊断模块,未来将实现对所在地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水平的整体评估展示。

绿色石化产业大脑目标为建成“政企协同、开放赋能、生态创新、持续发展”的产业大脑。一是要建设镇海石化区智慧园区平台,为全省52个化工园区数字化平台建设作示范;二是将全省52个化工园区数字化平台接入绿色石化产业大脑,为产业大脑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围绕企业需求,开发建设“新智造应用、共性技术、产业生态”等方向的应用场景,并部署到企业。

2、智能家电产业大脑推动行业

数字化发展

宁波是中国家电制造业四大产业集群之一,拥有众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融合,宁波的家电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发展智能家电行业产业大脑是推动宁波家电产业变革升级的必然选择。

智能家电行业产业大脑由余姚市牵头,慈溪和高新区联合共建,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负责具体建设工作。依托宁波家电工业互联网平台、余姚智能家电云平台、慈溪家电可信制造平台三大已有平台,宁波打造“1+2+3+N”的智能家电产业大脑。

据宁波市经信局介绍,智能家电产业大脑由数据中枢系统、政府端数据仓、企业端数据仓等构成,通过数据整合,实现政府数据、产业数据、企业数据互联共享;融合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实现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上线知识图谱、企业智诊断、物联网平台等应用,正加紧开发一键选品、聚芯强链等应用,围绕家电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应用场景,致力于为家电企业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

3、模具(金属)行业产业大脑践行

智能制造

宁波有“中国模具之都”之称,模具产业实力雄厚、产业企业集聚,是全国最大的压铸模具及压铸件生产基地,目前模具总产值为浙江第一,产值占浙江模具总产值的50%以上。

近年来,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数字化改造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在模具制造这个传统制造行业中愈发迫切。

宁波模具(金属)行业产业大脑由北仑区牵头,宁海县联建,依托北仑创元信息科技的Neural-MOS模具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集合“四个一”的全省模具行业产业大脑。近期,模具(金属)行业产业大脑建设不断加码,成效初显。

企业侧应用成效突出。已建成智能动态排产、数字地图、生产指挥数据链、智模贷等6个应用场景,形成对模具企业生产环节的全流程实时动态分析,实现模具企业生产效率20%-100%的提升,缩短生产交期10%-30%,赋能模具企业转型升级。其开发的产业链普惠金融产品“智模贷”,利用成本、交期、订单等关键数据建模,开展企业信用评价,与中国银行合作累计为模具企业授信2800万元。

政府侧应用场景开发迈上新台阶。目前创元信息科技已设计开发了产业链分析、产业链金融、行业设备分析等多个政府侧应用场景,其中对模具企业各环节生产经营数据进行横向统计分析,可实时展示产业运行数据(订单数量、交付数量、采购数量等)的应用场景。

据介绍,2025年模具产业大脑将面向浙江省模具企业与跨省域的上下游企业衍生,打造产业链数据中心,面向各模具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完备的数据共享、智能协同、产业金融等服务,加速产业链协同效率。

4、服装产业大脑助力行业

加速转型

宁波正加快服装产业⼤脑建设步伐。服装产业大脑由宁波市海曙区政府承接,海曙国投、宁波联通、浙江蓝卓为主,汇聚服装产业相关服务企业、产业平台和高校智库资源,联合共建而成。服装产业大脑由数据中枢系统、政府侧数据仓、企业侧数据仓构成,实现服装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

服装产业⼤脑聚焦行业痛点:(1)围绕供应链协同,依托APP平台,高效协同面辅料供应商、品牌商、加工厂,集成推动库存水平合理化、供应链柔性化、标准知识共享、全产业链追溯。(2)整合共性技术,汇聚报关、订舱、单证、代理记帐、区块链金融、信保等技术,实现高效协同交易和智能服务。(3)推进新智造体系建设,集合低成本的ERP、MES、WMS等数字化工业软件,整合数字化验布机、车裁、吊挂、AGV、立库、RFID、工控机、中控室等数字化设备资源,实现服装生产、物流、检测的自动化,柔性化。

目前,已招募20个生态伙伴,上线10个APP应用,到2025年服装产业大脑计划建设300个应用场景。随着功能的完善、扩展,服装产业大脑在海曙区试点的基础上,逐步赋能全市乃至浙江全省的服装企业。

5、文体用品行业产业大脑构建

文体产业新生态

近年来,宁波积累了显著的文体用品产业优势。一是文体产业规模大,为宁波“246”产业集群6大千亿产业之一,其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占到全国的1/4、全省的3/5。二是全产业链集聚集群优势明显,产业链支撑体系成熟。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得力集团年产值近300亿元,体量全国第一,产业链协同企业500余家。

文体用品行业产业大脑由宁波市宁海县牵头,北仑区联合共建,宁波易拓智能承担具体建设任务,建设产业链数据中心,建成涵盖企业间服务“B2B”应用、政府服务“G2B”应用,以及政务管理“2G”应用的文体用品行业产业大脑。

目前,文体用品行业产业大脑依据省产业大脑的顶层规划,目前已搭建平台建设的应用基本框架,以文体行业的痛点为切入点,在“三大应用场景”上率先突破。一是协同创新应用场景——“文创云”目前开发了推荐设计师、文创优品、信息交互、文创服务、文创资讯5个一级子任务,后面针对文体行业跨境市场特性聚焦二级三级子任务的开发。二是新制造场景——“云制造”:目前已开发了数字诊断、智能生产、设备管理、能耗管理4个一级子任务,后面针对文体行业中小企业聚焦开发标准化数字诊断和十大标准模块智能生产管理。三是数字营销场景——“M+跨境”:目前已开发了跨境课程直播、跨境人才、跨境支付、跨境保险、跨境物流,站外推广6个一级子任务,以数字化赋能企业跨境营销推进供应链效率变革,贯通生产端和消费端,重塑数字营销方式。此外,宁海县和北仑区政府正积极推动试点企业上“脑”,从两地供应链企业着手,推动首批50家试点文体用品企业产业大脑数据接入。

文体用品产业大脑建设目标是全面推进文体用品产业五大生态体系建设,建成“政企协同、开放赋能、生态创新、持续迭代”的产业大脑,支撑宁波打造国际知名的“世界文体用品之都”。

该产业大脑计划2021年启动政府侧产业链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企业侧标杆企业与易拓平台贯通试点,形成产业大脑平台1.0版本;预计2023年完成200家文体企业接入文体产业大脑平台,形成政府应用行业数据分析,完成200家创新生态企业接入平台。




关于博睿产业研究| 联系电话:0755-28710002 13713772583 | 联系邮箱:286157500@qq.com| 客服QQ:286157500

博睿产业研究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7342粤ICP备2021060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