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3年GDP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经济高位稳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
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超过六成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成为全国城市“双冠”。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9家,数量分别居全国城市第一、第二,已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圳科技创新成果振奋人心。
202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超过1.5万亿元、增长7%以上。深圳提出,2024年将推广“5G+工业互联网”“AI+智能制造”,打造2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新增5家以上无人工厂、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深圳重要“支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重要性越来越大。
深圳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以科技创新“硬核力”保持深圳经济增长“硬实力”。
科技创新“硬核力”
增强全球市场“含深度”
2024年1月初,装载5449辆比亚迪新能源车汽车运输船驶出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码头,启程前往欧洲;2023年,深圳传音控股继续稳坐非洲手机销量第一的宝座,出货量已跃升至全球第四。
图源:深圳交通
2024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成为奋进目标之一,科技创新驱动产品质量、产业发展是动力。过去的一年里,比亚迪共有5款车型进入19个欧洲国家,累计出口超24万辆,在巴西、泰国等国家保持新能源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取得如今的成就背后是几十年潜心技术研发。称霸非洲手机市场的传音也开发针对性的功能,让产品以自身的独特品质赢得非洲手机市场。
“深圳制造”成为“深圳创造”享誉全球背后是深圳几十年潜心布局科技创新产业。过去40多年,深圳始终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摆在发展的主线上,持续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圳不断鼓励科技创新,加码扶持政策。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成为深圳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另一奋进目标。深圳以科技创新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也增强全球市场“含深度”。
2024年1月9日至1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最具全球影响力的CES展上,TCL、荣耀、创维等380多家深企带来让国际同行眼前一亮的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终端等众多黑科技产品,吸引国外企业争相合作。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增长33.9%。
伴随汽车智能化的升级,人车交互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光峰科技聚焦沉浸式AR显示和数字化智能照明两大方向,在车载显示、激光大灯与AR-HUD三大产品线推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已获得比亚迪、赛力斯、北汽新能源、华域视觉等国内外头部车企、一级供应商的定点合作。
图源:IC photo
当前,多个万亿级和千亿级新支柱产业集群正在深圳加速布局。其中在集成电路方面,先后落地方正微电子、华润微电子等多个百亿级项目,正在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全品类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新型储能方面,持续丰富“源网荷”三端应用场景。
2023年,深圳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不断夯实市场主体、产业投资、产业生态基础。
全年支持120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工建设预计可提供总建筑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的75个工业上楼项目,成功招引落地百亿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8个、10亿以上项目超80个,投资金额合计超4000亿元,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5万亿元、增长4.5%,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8万亿元、增长6.1%。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04.2%、36.0%。
科技创新成果振奋人心
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
2024年2月4日,“深圳开放智算中心”点亮运营暨“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揭牌仪式举行。这个新“点亮”的智算中心,将基于国际主流智能算力芯片,可实现高复杂度、高计算需求的千亿级大模型训练,协助打造以智算为主的跨地域、跨架构、跨厂商的河套-西丽湖-光明科学城人工智能科创算力走廊,助力将深圳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算力供给中心,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这是深圳产业体系“升级”的体现。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2024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牢牢扭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图源:IC photo
202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超过1.5万亿元、增长7%以上。深圳提出,2024年将推广“5G+工业互联网”“AI+智能制造”,打造2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新增5家以上无人工厂、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深圳重要“支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重要性越来越大。
2023年,深圳全年GDP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深圳经济高位稳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超过六成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成为全国城市“双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880.49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这个比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企业的创新精神尤为突出,企业研发投入在整个投入中占比高达94.9%。此外,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华为曾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达2.47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9家,总数达742家,数量分别居全国城市第一、第二;33家企业入选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数量位居全球城市第六。
从中可以看出,深圳已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振奋人心。2024年,深圳提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城市发展“集约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
科技创新“硬核力”
保持深圳经济增长“硬实力”
创新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特质和品牌。过去十年间,深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激活创新发展动力,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4年643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880.4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02%跃升至5.81%,研发强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2023年超2.4万家,是2014年的5.2倍。深圳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深圳高新区以全市约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30%的GDP,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
图源:IC photo
作为国家布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担着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引领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深圳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等重点领域,按照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布局了一批开放程度高、综合性能优、产业用户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信息领域,鹏城云脑II去年在超算存储500强榜单中取得好成绩,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中心已完成全网联调联测,国家超算中心深圳中心二期全面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规划,这些设施将有效支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产业的未来发展。
生命领域,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2个设施进入试运行,精准医学影像设施正在加快开展研究论证,将大力支撑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
材料领域,材料基因组设施今年将全面投入使用,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器件设施已经开工建设,设施功能将贯穿新材料制备、表征、计算、服役全流程的研发应用。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按照规划共布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目前在建和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数量达到20个: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落户光明,去年顺利去筹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永久场地建设项目也已于去年底正式开工。
另外已经建成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两个大科学装置,去年开始运营,分别是国内首个整合了软硬件控制、合成生物学应用的大型研发系统,和全球首个综合型脑科学研究平台,均具备国际领先水平。
依托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一批创新中心,不断探索完善“沿途下蛋”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通“最初一公里”。近三年全市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有八成落户在光明,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诞生了不少合成生物领域新兴明星企业。目前整个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估值已经超过270亿元,未来这个领域还将催生千亿级产业市场。
图源:IC photo
作为一座创新之城,未来之城,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是深圳相生相伴、常长常新的特质、品牌和代言。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深圳创造了“深圳速度”,创造了众多亮眼的“第一”,科技创新“硬核力”保持了深圳经济增长“硬实力”。
当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各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在前瞻布局、快速行动、蓬勃生长,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产品在这里越来越被看见、被体验。科技创新的超强“硬核力”的深圳正在以创新引领、塑造和赢得未来,共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之城的范式。
内容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大件事、N视频报道
关于博睿产业研究| 联系电话:0755-28710002 13713772583 | 联系邮箱:286157500@qq.com| 客服QQ:286157500
博睿产业研究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7342粤ICP备2021060335号